信仰型法轮功痴迷者的矫治对策

  笔者对某地的信仰型“法轮功”痴迷者一些情况进行了研究,这类人员的文化程度相对较高,他们把法轮功歪理邪说当成精神支柱和所谓的信仰,受到严重的精神控制,中毒深、转化难度大。为进一步提高教育转化效果,笔者进行了理性思考和有益的探索。

  一、原因分析   (一)认识原因:科学精神的缺失和以东方神秘主义理解现代化科学前沿的未知问题   “信仰型”痴迷者在没接触法轮功前就十分喜欢中国传统文化,对整体性思维、天人感应关系、特异功能、阴阳五行说,尤其是带有神秘色彩的气功、易经等极感兴趣,感到中国传统文化神秘而博大精深。李洪志那一套在现代科学名词包装下的充满东方神秘主义色彩的唯心主义歪理邪说,迷惑了充满好奇心,正在探索未知领域的知识分子,使他们想通过修炼,实践探讨未知的领域。他们往往按照法轮功的思维去想问题,看问题,用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去诠释李洪志的伪科学,甚至用它来指导自己的科学研究,由此走向痴迷。他们被李洪志歪理邪说俘虏的主要原因,是他们不了解什么是真正的传统文化,不了解传统文化中既有辨证思维的精华,也有神秘主义的糟粕,科学的思维还只是他们专业或职业的需要,并没有真正融入他们的思维方式。   (二)个性原因:追求绝对完善的境界   “信仰型”痴迷者多数经历单纯,为人刻板。对社会上的一些虚伪、丑恶腐败现象看不惯,想不通,喜欢较真,心理上失衡,由不满,怀旧,悲观至逃避现实,逐渐变得自我封闭,感叹“众人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最终走向极端。邪教法轮功宣称的所谓“真善忍”,使他们相信能够由此进入理想境界,同时,他们的思想观念还没有转变,还不适应市场经济时代的发展,面对改革环境下多种文化,多元价值并存的局面很不理解,习惯于只有一种主流价值观的引导,习惯于思想政治上的严格约束,在自由的氛围不会选择而茫然不知所措。   (三)历史原因:信仰问题混同于科学问题和潜意识中的迷信积淀   “信仰型”痴迷者由于知识结构(学自然科学的缺乏人文科学知识,学人文科学的缺乏自然科学知识)的限制,在信仰与科学关系问题的关键环节上认识模糊,他们有潜意识里很浓的宿命论的迷信积淀,法轮功那些“玄奥神秘”的内容正好迎合了他们的思想和情感,使他们误认为这就是科学。他们以为只要自己体验是正确的就代表经实践检验是正确的,常拿“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为自己辩护,以点代面,以偏概全;只凭自己的主观体验而不考虑各种客观因素,在“信仰”问题上重体验,轻说教;重教义,轻实践,他们还以西方一些大师级科学家牛顿、爱因斯坦等晚年也笃信宗教的事例,就认为坚信法轮功和科学之间可以划等号,从而痴迷上“法轮功”不能自拔。   (四)客观因素:“边缘化”意识的泛滥   一般我们常把社会意识分为主流意识与支流意识两种。然而除了先进的,进步的主流意识和落后的,反动的支流意识之外,实际上还有大量的“边缘化”意识。所谓“边缘化”意识是主体意识的异化物,是漂浮的、游离于主体意识边缘的思想观念。多元文化交融的激荡成为当今时代的重要特征,文化变迁带来的多元化价值取向削弱了社会主导价值观念的影响力,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思想领域暂时的混乱,人们在面对纷然杂陈的价值判断上顿失所据,甚至陷入失措的状态。这些都是“信仰型”痴迷者形成的外在原因。   通过对“信仰型”痴迷者形成的原因分析,不难看出,这类人因思想相对狭窄,谁知相对偏激,不能正确对待社会的发展变化,心理充满了不能自我化解的矛盾,对以前形成的价值观,发生了动摇,急需寻找新的精神支柱。当他们接触“法轮功”邪理歪说后,从信任发展到信仰,就成为一种必然。

  二、外在表现   (一)移植思维,仇视社会,攻击政府和社会。   “信仰型”痴迷者对社会上贫富不均、不良风气、深层矛盾等现象产生不满情绪,他们把这些社会的支流现象,事业上的个人不满,移植到党和政府身上,进行夸大,对党和政府产生过于偏听偏信的看法和认识,直至对党和政府进行攻击。一是对政府取缔法轮功的政策极为不满,通过各种行为和渠道攻击党和政府;二是通过宣扬法轮功的歪理邪说,攻击政府的方针政策;三是对抗政府与法律。仇视社会,在李洪志及其法轮功组织的唆使下,攻击党和政府是信仰型痴迷者的基本价值观念。   (二)虚拟思维,追求完善,体现自我价值。   “信仰型”痴迷者在生活中,对每件事都很看重,都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做得更好,行为上循规蹈矩,在人群中保持善良的面孔,总认为自己是善良的使者,他们追求细节完美到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地步,当他们接触“法轮功”后,在“身心受益”“幻觉体验”的情感情绪中,进一步强化了他追求绝对完美的心理需求,将这种体验内隐于心灵深处,作为生活中的准则加以固守,沉缅于追求“圆满”的理想化的快乐中,并在这一过程中其实个人的信仰逐步发生了质的变化,趋同于法轮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信仰型”痴迷者在追求完美的过程中,不自信的情感也在不断的强化,他们希望通过“练功”的方式不断地努力证明自己的价值,因为,他们的双眼早就被训练得看不到自己的价值,而擅长看到的只是自己与虚幻目标的差距。目标是虚幻的,所以差距永远存在,他们的自卑也就永远无法根除。   (三)逆向思维,逃避现实,寻求理想归宿。   对社会变革过程中产生的新事物,新形势不能理解和适应,一是对媒体的信任度降低,宣传内容与自身的体验的差距,使他们产生排斥心理,二是社会上的腐败行为使他们对人格的信仰大打折扣,三是改革的阵痛和利益的受损,使社会经济的负面影响抵消了传统教育的效果。对这些现象和问题,他们不是以积极的心态去应对,而采取逆向思维,向内找,消极避世,渴望一种与世无争,“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理想世界。当他们接触法轮功后,认为找到了理想归宿,他们的理想化的心态得到了充分的满足。   (四)直觉思维,不能解惑,追寻所谓真理。   在练功的体验中,由于知识结构不完整和自身的知识盲区,尤其缺乏科学精神,对碰到的一些练功中出现的“身心体验”“幻觉体验”,不善于辨证地分析对待,而是陷入了神秘和有神论的怪圈,尽管法轮功歪理邪说自相矛盾,破绽百出,他们却擅于用所掌握的知识去“圆融”,他们认为“修炼”与科学是认识世界的不同方式,是两股道上跑的车,错误地将法轮功用来满足自身的非理性需求。在客观真实的体验得不到科学解释时,把法轮功当成“真理”用它来建造自己的精神家园。

  三、转化对策   “信仰型”痴迷者的心理特征及偏执性格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逐渐演变的过程,通过矫正他们的性格缺陷以及教会他们重新做人等教育内容和方法,进行人格重塑,信仰重选,认知重组,信心重建,情感重酿等来消除已产生的信仰危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固执倔强性格的开导   “信仰型”痴迷者普遍存在固执倔强的性格,其主要特点是自我评价过高,好胜心强,固执已见,敏感多疑,过分警惕,易嫉妒,好争辨,总认为自己的想法“完全正确”听不得批评意见,做错了事总是推诿于客观,或归罪于他人,易冲动诡辨。   他们尽管有一定知识,但知识结构不完整,一是要拓宽知识领域,提高修养水平。如自然知识,人文知识等。涉猎多个领域的知识学习,以扩大他们的知识面;二是要引导他们自我调控,善于克制自己。教会他们学会对自己的抵触心绪,无礼的言行和欲望要擅于自我控制;三是要消除敌对意识,学会接纳别人。应该使他们懂得人与人之间更多的是互相关心和互相理解,对从积极的角度去理解他人的言行;懂得只有尊重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的道理;四是要扩大范围,学会信任别人,消除不安感。五是要培养业余爱好,丰富生活情绪,组织参加文体活动,培养多种爱好,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   (二)排斥心理疏导   排斥心理是人对环境事物的刺激所产生的一种与常态性质相反的,不相容的心理倾向。“信仰型”痴迷者的排斥心理最主要的表现是对社会的排斥。把个人排斥心理移植到不相信政府和社会,对现实不满,失去信心,出现了信仰危机。世界观转变是一个人的根本转变。对“信仰型”痴迷者的转化,要把心理矫治作为重要途径来抓,通过开展心理矫治,逐渐将其扭曲的心理康复过来。   (三)虚荣心理的引导   虚荣心理是一种超过自己的实际水平或条件,强行追求某种可炫耀的,或提高自身价值的东西以满足自尊需要的一种心理倾向,是自尊心过度膨胀的不良心理品质。“信仰型”痴迷者常常以“修炼人”自居,拒绝接受常人社会的一切,其虚荣心理表现为:一是功利性,追求“上层次”就是他们最大的虚荣;二是虚伪性,追求“圆满”就是他们最虚伪的一面;三是脆弱性,在生活中,他们承受挫折的能力较差;他们为了获得心理满足,甚至采取饮鸩止渴的办法也要得到别人一时的羡慕和认可。对他们的虚荣心理的疏导首先是要揭开李洪志及其“法轮功”的伪装。二是认识虚荣心与自尊心、荣誉感的区别,树立正确的荣辱观;三是正确对待外界舆论,强化自主意识;四是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五是加强实践锻炼,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四)竞争能力的训导。   “信仰型”痴迷者多是逃避现实,害怕竞争,原因是缺乏竞争的意识及能力。因此,培养他们的竞争能力,促其能面对现实,学习生存技能,使他们从法轮功组织利用人们贪图安乐的心理,宣扬“天国论”,让人们相信在现实中无法享受的可以到天国享受的享乐心理中解脱出来。可以组织各种竞争活动,如劳动竞争,知识竞争,文体活动竞争等,使他们在竞争中学会合作,学会学习。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以形成正确、合理的道德意识,承担对他人的道德责任。   (五)适应能力的辅导   鼓励“信仰型”痴迷者做平常人,培养其平常心,提高耐挫力,客观地评价周围的人和事,融入集体中,重点培养他们的交往能力。“信仰型”痴迷者大多性格孤僻,不想也不善于与人交往,生活圈子小,容易偏听偏信。因此,应教给他们人际交往的方法和技巧,扩宽他们的交往圈子,提高交往质量,增强交往频率,在与人的交往中完善人格,在监内可以模拟社会环境增强他们的适应能力,用科学的方法看待社会问题,以保持良好的心境,与社会交融,做健康向上的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