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痴迷人员固有“接触模式”的调整

——“格式塔”疗法的一点启发

  一、何谓“接触模式”   “格式塔”治疗师认为,心理健康的内容包括同自我和他人保持良好的接触(contact)。根据我们内在的心理状态与日常养成的人际交往习惯,我们会形成较为固定的接触模式(contact schema)。这种模式既包括表现出来的行为,也包括内在的情绪体验变化。

  二、法轮功习练者所固着的“接触模式”   法轮功习练者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同样有着不同常人的接触模式。在许多情况下,痴迷人员并没有意识到他们正在以某种特定的方式在进行接触,或者不能意识到他们还有其他的选择。然而这些接触模式并非无迹可寻,根据笔者的观察总结,其大致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1、无条件内化或拒绝   无条件内化指的是将外在环境中的观点、态度或指示不分青红皂白全盘吸收并认为这样做是天经地义的。这种内化的内容并没有经过适当的分析、消化或吸收,纯粹只是囫囵吞枣。   李洪志禁止信徒们对《转法轮》等经文的内容进行思考、解释,只让他们无条件的通过背诵、抄写的方式加以接受。这种行为模式势必泛化到习练者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让他们逐渐地失去了批判性独立思考的能力。   无条件内化的反面就是无条件拒绝,即先入为主的拒绝排斥一切异己的观点。这也为帮教和转化工作造成了极大的阻碍。   2、内转模式   这种模式的特点是个体对自己行为(说话、情感表达、行动)的冲动的压抑。很多习练者表面上看来都似乎对一切都安之若素,完全没有了喜怒哀乐等正常情感反应,这都是因为李洪志大力鼓吹“忍”与放下七情六欲的缘故。   他在《转法轮》中讲,“忍”和“真”、“善”都是“衡量好坏人的唯一标准”,是“这个宇宙中最根本的特性,是佛法的最高体现,是最根本的佛法”,要修好“大法”必须有“大忍之心”。这些极端的观点致使习练者们无法正常的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从而形成内转和压抑的接触模式。   3、融合与退缩模式   李洪志不遗余力地夸大自己的法力与神通,而且极力贬低亲情、友情等人伦关系。这使得法轮功信徒总是担心与他人亲近会给自己的修炼造成阻碍,对自己形成威胁,而他们对此所采取的解决之道就是要么与他人融为一体,要么对其退避三舍。具体来说,这种接触模式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法轮功信徒认为自己与李洪志是融为一体的,李洪志的“法身”每时每刻都与自己同在。这是一种典型的自我与他人界限不分的非理性思维模式。除法轮功信徒之外,很多精神病和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也都表现出这种特殊的接触模式。   另外,融合模式的反面就是退缩模式。除了自身群体之外,法轮功习练者对于其他的人际关系,往往采取不理不睬,退避三舍的方针。他们认为这样才能保持自己“修炼人”高人一等的非凡身份。   4、以自我为中心的模式。   自我中心以过度关注自己的思想、感情、行为以及对他人的影响为特征。这种关注可能是正性的和自鸣得意的,或者是批评性和贬低性的。这两种倾向都是对现实人际关系的一种回避,也是法轮功痴迷人员常常具有的接触模式之一。   法轮功习练者所形成的自我中心模式,与李洪志的“向内找”的说法密不可分。在《转法轮》中,李洪志说:“练功不长功的两个原因:没有向内去修……你就得向内去修,不能向外去找。” “真正修炼,就得向心去修,向内去修,向内去找,没有向外去找的”。“有问题向内找,这是大法弟子与常人的根本区别”。   李洪志的“向内找”准确的来说应该叫做“只向内找”。这种带有封闭特征的归因方式,很明显不同于一般意义的自省。它只会让习练者们逐渐切断与外界和他人的联系,造成“接触”的隔离。

  三、调整“接触模式”的方法及步骤   在了解了习练者所具有的“接触模式”之后,又该怎样对其进行帮助、教育,进而调整他们的模式呢?笔者认为大致可以分三步进行:   1、以接纳建立接触   在常人看来,法轮功习练者的接触模式是缺乏理智,难以理解的。可如果帮教人员在工作初始就对他们的行为和观念持否定批判式的态度,直奔主题地说一堆大道理而不顾对方感受,甚至强制对方执行自己的说教。像这种应付式的挽救不但起不了作用,反而会强化他们所固着的接触模式。   例如,习练者要么在帮教过程当中变得沉默寡言,唯唯诺诺,对说教左耳进右耳出;要么就是被激起强烈的抵触情绪,无条件的拒绝帮教人员的观点,并将之归类于阻碍他们“向内找”的外部干扰。长此以往,帮教工作不仅不能顺利进行,反而会起到事与愿违的反面效果。   而采用接纳的态度,就是耐心倾听痴迷人员的观点,先努力去理解他们的感受而不是急匆匆地去辩驳和否定他们。这样不仅仅有利于建立一个良好的工作关系,为后面的帮教环节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是一种间接地干预。帮教人员共情式交流,本身就是一种积极健康的接触模式,在这种氛围之下,习练者必然会受到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   2、以共情唤醒觉察   共情,也称为神入、同理心。简单来说,就是指能设身处地体验他人的处境,对他人情绪、情感具备感受力和理解力,在与他人交流时,能进入到对方的精神境界,感受到对方的内心世界,能将心比心地理解对方,体验对方的感受。   共情不仅需要耐心的倾听,也需要合适的表达,它是比简单的接纳更进一步的干预方法。在共情的过程当中,帮教人员就像一面镜子一样,清晰而忠实地反映出痴迷人员特殊的接触模式,让他们看清自己与他人的区别所在,从而唤醒痴迷人员内心深处的觉察,也就是对他们自身接触模式的一种觉知。   例如,面对一位习惯自我中心模式“向内找”的法轮功痴迷人员,帮教人员可以这样的方式回应:“我理解你的想法了。假使我也按照你这样去想,那么当我遇到……的情况时,是不是也应该不顾外界环境和客观条件的影响,而只是把责任和原因都归结于自己身上呢?”这种温和的反应不仅不会激起痴迷人员的排斥,反而可能激发出他们对于自身的思考:“我原来一直都是按照这个逻辑去想的,这样的想法有没有问题呢?”可以说,这是一种“不教而教”。   3、以调整实现转化   所谓接触模式的调整,就是帮助痴迷人员找到一种更具创造性的方式去应对目前类似的情境。然而,前面的工作是这一步的基础,只有在与痴迷人员建立起正常的接触模式,并且使其对自身的模式有了一定程度的觉察之后,这时帮教人员所要做的才是调整他们的模式。   所有的接触模式的形成都有其背后特殊的场条件。它们一开始的出现也许是为了满足自身的某种需求,也许是特殊的外部环境使然。例如法轮功的习练者长期受邪教思想的蛊惑,在各种暗示下养成了很多固定不变的思想和行为习惯。因此,在调整和转化的过程当中,除了促进习练者们产生对于自身接触模式的觉察之外,帮教人员也需要为转化工作创造出适宜的外部场条件,应从习练者平时待人接物、生活习惯等细节方面入手,逐一进行调整。   整个调整的过程就仿佛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缓慢而坚定。在这个过程当中,帮教人员应该对这些误入迷途的“孩子”们始终保持耐心,陪伴他们共同成长。当其接触模式由不适宜调整为适宜状态,最终的转化也就为期不远了。

  四、小结   “格式塔”治疗学派认为,健康的人格以良好的社会适应功能为前提,而适应功能则包括同自己及他人进行良好的接触。“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一原则不仅适用于心理咨询与治疗,同样也可以运用于对于法轮功痴迷人员的帮教和转化工作,为转化工作提供一个全新的切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