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注意”原理在摆脱法轮功精神控制中的运用

法轮功利用“注意”原理对习练者实施强有力的精神控制,导致习练者将自己封闭起来,为学法练功一意孤行、不顾一切,给自己和家人造成了无法弥补的伤害,也给社会的和谐稳定埋下了隐患。挽救实践中,如何及时有效地引导习练者将注意从学法练功中转移出来,进而摆脱邪教精神控制,对于顺利实施挽救和实现习练者转化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在《法轮功利用注意原理实施精神控制》一文的基础上,逆向思维,继续从注意原理出发,试着提出摆脱法轮功精神控制的挽救措施。

  一、寻找新兴刺激,增加习练者注意强度 挽救中,应努力寻求一种或者多种新兴刺激。这些新兴刺激不仅要有复杂、多变和需要习练者做出意志努力才能完成的特点,而且强度和对比度要足以使习练者能够加以注意。寻找新兴刺激的目的是为了增加习练者对刺激的注意强度,避免他们因思维长期停留在学法练功上(虽然没有带来实质性的效果)而产生注意疲乏,以及有可能产生的紧张、焦虑等情绪反应。一是从习练者的情绪反应和已有经验中寻找新兴刺激。由于习练者将所有精力都放在学法练功上,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更是不顾一切,甚至以付出生命为代价。这些都给人一种势不可挡、无可救药之感。其实这只是表面现象,因为习练者在练功之前都是出于某种需要,譬如为了填补自身情绪和过去经验中所欠缺的部分,但其意识中依然隐藏、保持着某种依恋或注意,譬如对孩子、父母、丈夫或妻子的关爱等,只不过因为被李洪志的歪理邪说洗脑、控制、恐吓等,而不得不将这种“爱”隐藏在内心深处,不在其他人面前表露出来。所以挽救中,志愿者要在做足充分准备(掌握习练者个人信息)和仔细观察(主要是言语、行为等)的基础上,准确地从习练者情绪行为和已有经验中寻找出能引起其高度关注的新兴刺激。一旦新兴刺激引起习练者强烈注意和反应,应以此为突破口,引导习练者集中注意。二是直接以“法轮大法”作为刺激,增加习练者注意强度。既然习练者对学法练功的注意集中程度很高,就首先可从“法理”入手,有针对性地找出其中有明显错误、前后矛盾的地方,并与习练者作深入探讨。在对话和辩论中,习练者为了向帮教者证实“法”的正确、高深,肯定会反复狡辩、据“理”力争。这就在无形中将习练者的注意从学法练功实现“圆满”转移集中到对“法理”的思考。此时,即使帮教双方停止辩论,习练者也会不知不觉地将注意集中到刚才的谈话内容上,潜意识中也会对刚才的辩论过程进行回忆和思考,促使其产生思想顿悟。三是在运用新兴刺激增强习练者注意强度过程中,帮教者应注意自身言语表达的把握。枯燥、刻板、贫乏、千篇一律的言语不仅不能使新兴刺激吸引习练者,反而会淡化、削弱其注意强度,进而影响挽救效果。因此帮教者要根据所讨论内容,掌握好轻重缓急、语气语调、停顿等技术技巧,将习练者注意牢牢吸引到帮教内容上。

  二、进行角色模拟,引导习练者注意转移 要顺利进行角色模拟,引导习练者注意转移,首先要了解什么是角色和注意转移。角色指习练者在特定的社会团体中占有的某一特殊位置以及被社会团体规定了的行为模式。注意转移指习练者有意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或从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上。角色模拟对习练者的行为和心理影响非常大。一是选好角色,设置场景。角色的筛选需要帮教者在与习练者的交谈中,从其自身的个性差异、经历和情感体验出发,从中挑选出能引起习练者强烈注意、陷入沉思或情感共鸣的角色。譬如如果习练者话语中隐性流露着自己学法练功对丈夫(妻子)造成伤害的内容,就可以将角色定为“丈夫”(妻子)。一旦角色确定,帮教者应直接告诉习练者将要进行的是角色模拟训练,且模拟的角色是丈夫(妻子),并创设一定的场景(帮教者也要在其中扮演角色,起引导、掌控作用,故事情节需根据习练者的亲身经历设置)。同时赋予习练者相应的权利和责任,并对习练者所模拟的角色给予一定的期望(将期望内容告诉习练者)。通过这些努力促使习练者学会站在他人角度来理解别人行为,反躬自省,及时调整自己的角色转换,顺利实现注意转移。二是适当放松,想象模拟。要实现想象模拟需要帮教者具备很强的语言表述能力和亲和力。帮教者可以引导习练者仰坐在沙发上(要求:习练者闭眼,全身放松,不说话),等习练者回应自己已放松后,帮教者才进行下一步。根据事先设置好的角色、步骤和场景,利用语言引导习练者进行想象性角色模拟,在引导过程中伴随着一定的语言渲染和情感体验,促使习练者脑海中对所模拟角色行为进行重新解读和定位。一旦察觉习练者将注意转移到了想象模拟的场景中,并对自己的行为也开始进行反思,产生很多思想矛盾或疑惑时,帮教者可以适当列举一些因练功造成伤害的实例(根据所模拟的角色来选择),进一步加剧习练者的思想矛盾和疑惑,进而影响或改变习练者学法练功行为。

  三、满足身心需要,维持习练者注意稳定 挽救中,如何引导习练者将注意集中到帮教上,并长期稳定下去,对推进继续帮教和实现习练者转化非常重要。要维持习练者的注意稳定,可以通过满足其身心需要来实现。按照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将人的需要分为:基础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心理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为此,一是创设一定条件,满足基本需要。集中帮教时,应为习练者提供良好的生活、休息、医疗等配套服务;同时还要创设一个稳定、安全、安静、和谐温馨的帮教环境。使习练者身在其中不会产生担心、焦虑、恐惧等消极反应,而是以平稳的心态对待帮教,将注意牢牢稳定在帮教上。二是满足心理性需要,给予充分尊重和关爱。习练者在练功之前可能对社会有种种不满,或者认为社会对自己不公,或者在社会中得不到认可和尊重,才会逃避现实,而李洪志所创设的“集体学法”环境正好满足了习练者希望得到肯定、爱、尊重和归属感等心理需要。因此帮教工作要创设一定的环境和氛围,通过帮教者积极的言语和行为将尊重和关爱传递过去,引导习练者从李洪志歪曲、虚幻的情境中脱离出来,回归真实社会中,真切体验常人社会带给他们的尊重和关爱。三是设定任务,促进习练者实现自我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指习练者促使自己的潜能得以实现的趋势。挽救中,帮教者可以根据习练者的要求或个性差异,为其设定一定的目标任务,并达成共识。帮教者作为监督者、合作者,帮助习练者为实现这些目标任务提供可能性条件。其实在习练者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就无形地给予了他们尊重和关爱,增强了自信,促使其真正地将注意稳定在帮教上。

  四、丰富培育载体,促进习练者注意分配 注意分配是指习练者同时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时能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的现象。挽救中丰富培育载体、促进注意分配的目的,是通过给习练者提供多种有意义、有针对性的活动,引导其将注意适当分配到这些活动上,并不断强化他们在活动中的行为表现,逐渐削弱甚至取代他们对实现学法练功的高度注意,以促进其转化。但注意的分配是有条件的,同时进行的活动愈是简单、熟悉、习惯,习练者注意分配愈容易。因此帮教者在选择培育载体时,可以预先征求习练者的意见,或者在与其交流中根据其独特经历、自我喜好进行分组,对不同组设置不同的活动任务。譬如种养殖学习组、秧歌组、象棋组(可以邀请专业老师作现场指导)等,定期安排时间分组进行活动,让习练者享受活动所带来的身心愉悦;并增强其在活动中团结互助、相互信任的意识,将更多的注意吸引过来,进一步削弱其对学法练功的注意。同时,还可以结合设置情景,角色模拟或者观看以现实生活(以亲情为主)为题材的专题片,激发习练者积极丰富的情感体验,以顺利促进帮教。

总之,注意原理的内容十分丰富,各项帮教策略之间也互为补充。只要帮教者在挽救工作中沉着冷静、积极共情,灵活多变、善于运用,坚持引导习练者的注意集中,并适时、有效地辅之以相关的典型实例,就会进一步加剧习练者的思想矛盾。最终,习练者一定会逐步摆脱法轮功的精神控制,认清李洪志的邪恶本质,从黑暗的深渊中走出来,早日回归社会正常生活。(作者系乐山师范学院教育与心理学系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