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构建良好帮教关系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曾指出:“在心里咨询与治疗中,许多用心良苦的咨询之所以未能成功,是因为在这些咨询过程中,从未能建立起一种令人满意的咨询和治疗关系”①。因此,帮教中帮教者与邪教人员之间如果能建立起相互信任、彼此接纳、真诚坦率、长久平衡的良好帮教关系,不仅能有效地消除邪教人员的心理障碍,使之以更加理性、清晰、全面的眼光来审视自身存在的一系列不合理信念,而且对进一步消除帮教阻力,顺利实施帮教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构建良好的帮教关系的目的在于帮助邪教人员以更为合理的方式思考和行事,通过帮教关系的内化促使邪教人员尝试去改变自己,进而逐渐实现帮教目标。 本文从罗杰斯“以人为中心”治疗理论出发,在简单分析帮教关系的特征、影响因素的基础上,试着提出构建良好帮教关系的具体要素。

  一、帮教关系的特征 1、独特性。独特性是指帮教者与邪教人员之间关系是特殊的,这种特殊关系会随着邪教人员个体所具有的个性差异而改变。主要表现为:首先是帮教对象独特。帮教者所面对的是把邪教歪理邪说视为真理,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极度扭曲,思维混乱的邪教人员,帮教难度可见一斑。其次是帮教载体独特。帮教者主要解决的是邪教人员思想问题,主要方式是与邪教人员进行耐心细致、苦口婆心式的思想沟通,交流中离不开对邪教歪理邪说的有力批判,也少不了与邪教人员的思想交锋。最后是帮教方法独特。帮教者要根据邪教人员练功原因、文化程度、成长经历和个人性格等特质信息,灵活运用不同的帮教方法,才能对症下药,药到“病”除。 2、持久性。持久性主要体现在帮教时间漫长上。邪教人员从开始习练、相信邪教歪理邪说到最后完全痴迷、冥顽不化的过程中,早已把邪教歪理邪说内化为自身坚定信念,这些不合理信念具有稳定性,一旦形成就不易更改,并致使邪教人员不能以正常的思维来评价和审视周围的人或事物,认知方式发生很大变化。所有这些,注定了对邪教人员的帮教必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帮教者如何在各个环节、各个步骤中与邪教人员保持一种良好的帮教关系,对全力打好这场持久战非常重要。 3、失衡性。在心理咨询与治疗中罗杰斯认为:“治疗关系强调的是来访者自己对他自己感到不满,而要求采取这种帮助的,这样的治疗关系才是平衡,治疗效果才会是明显的”。失衡性指邪教人员是被动或者迫于某方面压力前来接受帮教,因此不会在帮教中表现出积极主动,而是有所收敛和保留,有着很强的戒备心理和抵触情绪。失衡的帮教关系不仅不利于帮教者与邪教人员达成思想、情感的沟通与共识,促使邪教人员认知和行为方式回归社会常态体系,而且容易导致帮教的徒劳与反复,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要消除这种失衡性,必须通过信任积累消解隔阂,从而建立并维系一种平衡、长久的帮教关系,为帮教工作创设足够条件。 4、限制性。罗杰斯认为:“每一种咨询情境都有其限制,这种限制对于咨询与治疗的成功是非常必要的”。限制性作为帮教关系的特征之一,主要表现在:首先是职责限制。帮教者要认清哪些是自身的责任,哪些需要邪教人员主观努力。帮教者在帮教中绝不应成为控制者、命令者,实行“大包干”,而应成为引导者、启发者,实行“包产到户”。毕竟帮教中邪教人员产生的任何改变都是其自身与帮教者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其次是时间限制。时间限制是保证帮教成效的有效制约。帮教者应在帮教开始前就使邪教人员明白,此次帮教时间是有限的,促使邪教人员调整自身行为以便更有效地利用帮教时间。实际上,限定时间的帮教中包含的必要的信息量(如二至三个关键点),更容易引起邪教人员有意注意,促使其产生思想顿悟,而枯燥的说教和超量的信息反而会分散邪教人员注意,导致收获下降。

  二、影响帮教关系的因素 1、感情移入。感情移入也称为神入、共情,指帮教者能够准确地体验邪教人员的主观世界,就好像是自己世界的一种能力。感情移入需要帮教者面对不同的邪教人员个体都要保持高度敏感,根据帮教关系的细微变化不断调整自己的内心体验和帮教策略。但要在很短的时间内进入邪教人员的内心世界,理解并分担其精神世界中的各种负荷是非常困难的,特别是在规定的时间内,既要认真倾听其述说,又要与其存在的不合理信念进行反复辩论,还要在对其话语进行综合分析的前提下达到“共情”。如果帮教者不能准确有效地做到感情移入,就不能构建良好的帮教关系,更难很好地对邪教人员实施帮教。 2、积极关注。早期被罗杰斯称为“无条件积极关注”,它是一种共情的态度,指帮教者以积极的态度来看待邪教人员,注意强调其长处,有选择地突出其言语及行为中的积极方面,充分利用其自身的积极因素。良好的积极关注,不仅有助构建良好的帮教关系,而且有利于帮助邪教人员调整心态,产生积极情绪,保持理性的认知和行为方式,始终怀着以对自己、对帮教者负责任的态度对待帮教。积极关注的出发点是帮教者必须相信邪教人员是能够改变的,且邪教人员自身已经具备一系列积极因素,而不是一旦遇到邪教人员的种种阻抗、对峙、沉默就主观认为邪教人员是顽石一块,朽木不可雕!如果帮教者缺乏耐心,帮教中所持有的负面态度就会通过非言语的形式反馈给邪教人员,导致帮教关系愈加失衡,进而使得帮教工作难以取得实质性进展。 3、真诚可信。是指帮教者要与邪教人员开诚布公地交谈,直截了当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而不是要让其去猜测话语中的真实含义或隐含寓意。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帮教者要真实地对待自己;另一方面是要真诚的对待邪教人员。实际帮教中一些帮教者对待邪教人员并没有真正做到开诚布公、直截了当,而是出于多方面考虑有所顾虑、隐藏和保留,给邪教人员一种不值得托付和信任的感觉。同时,帮教者的此种态度同样会激励、影响邪教人员以相似的态度来对待帮教者,促使其刻意去假装、掩饰、隐藏、否认自己的真实想法和内心感受,这对构建良好的帮教关系无疑是有百害而无一利。

  三、构建良好帮教关系的具体要素 根据罗杰斯“以人为中心”的治疗理论,以人为中心的帮教不追求特殊的策略和技术,而是把重点集中于创设一种良好的关系和氛围,使得邪教人员能够自由体验情感,探索自身的内在感受。帮教者唯一的策略就是把自己整个人投入到帮教关系中去,通过表现自己的真诚、关切、尊重、善解人意来创造出所需要的良好关系。 1、注重第一印象。心理学上把第一印象称为首因效应,这里强调帮教者最初接触邪教人员所形成的第一印象对今后帮教者的行为活动和评价的影响。第一印象在帮教中至关重要,因而要设法给邪教人员留下一个良好感觉。由于第一印象会十分深刻,良好印象作用强、持续时间长,不仅会对邪教人员的情绪行为带来潜移默化影响,同时也在向邪教人员传达尊重、关切等积极信号。所以帮教者一定不能忽视第一印象的重要性。第一,初次帮教中帮教者要衣着整洁,落落大方,和蔼可亲,体现个人特质,从而充分发挥个人魅力的“磁场效应”。第二,要言辞亲切,不卑不亢,时刻传达出对邪教人员的尊重、关怀、体谅等信息。第三,在通过多种渠道收集关于邪教人员全面、客观信息的基础上,当前重点要了解邪教成员人格特质、个性特征、思维习惯。第四,第一次见面只作简单了解和问候,时间不宜过长,信息量也不要过大,切忌急于做正面的思想交锋,要为今后工作留足余地。同时,帮教者要善于对第一印象进行管理、保持和深化,使良好的第一印象持续不衰,并逐步形成积极的“定势”作用。 2、倾注深厚感情。一是指有同感。即帮教者对邪教人员的内心世界感同身受,产生共鸣。具体包括以下步骤:第一步是帮教者从邪教人员内心参照体系出发,设身处地地体验邪教人员的具体想法;第二步是以言语准确地表达对邪教人员内心体验的理解;第三步是引导邪教人员对帮教者感受作共鸣反馈。同时,帮教者要放下个人的参照标准和思维惯性,而以邪教人员为中心,并以邪教人员的参照标准、思维模式去对待和感受事物,全方位的接纳和包容其一系列不合理信念、过激的情绪行为表现以及错误认知。二是指有情感。帮教者对邪教人员所表现出来的消极情感和积极情感都要加以接受和理解,并适时加以引导,但不能掺杂自身的道德评价,从而使得邪教人员无须为其消极情感而采取防御措施,也无须为积极情感而自傲。帮教者只有努力建立有利于双方意识、情感、认知等畅达交流的通道,才能有效促使邪教人员达到某种程度领悟和自我认知的目的。 3、始终以诚相待。罗杰斯指出:“治疗者与自己的情感和态度的一致性及其表达的程度,也就决定了来访者通过治疗所取得进步和程度”②。真诚是一种积极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它要求帮教者在帮教中要始终做到表里如一,言行一致,特别是在同邪教人员接触时,应不摆任何架子或持傲慢态度,而是要以自己的本来面目出现,以诚恳的姿态,敢于把自己真实的情感和行为展露在邪教人员面前,竭力消除交流上的障碍,增进彼此间的信任感,促使邪教人员坦率地面对自身的各种问题,表露出最完整的自我,营造一种和谐、融洽的帮教氛围,这里的关键在于帮教者如何把握分寸。同时,帮教者践行真诚相待时还需注意:一是从角色中解放出来。帮教者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帮教关系中都应该是真诚的,无需隐藏在自己的专业角色之后。二是自发性交流。帮教者与邪教人员的言语交流与行为是自然的,不应受到某些规则和技术的限制。三是非防御态度。帮教者应努力理解邪教人员的消极体验和不合理信念等,帮助其深化对自我的认识和探索,而不是忙于抵御这些消极体验可能会对自身带来的负面影响。 4、体现人文关怀。即无条件关怀、尊重。参照罗杰斯的观点,只要帮教者能在帮教中创设一种充满关怀、尊重的氛围,邪教人员就能更容易、更充分发挥自身机能作用,使其早已扭曲的自我逐步实现自然性的恢复。这点看似简单,但要真正做到却很难,应着力从以下方面努力:一是积极有效倾听。帮教者要热忱地、全身心地投入,要善于辨别、理解邪教人员的内心感受和情感体验,准确理解并理性推断其话语中隐藏信息和深层次含义,争取掌握更多有用信息。二是耐心细致观察。观察力的敏锐程度决定着从邪教人员身上得到信息的多寡。耐心细致观察不仅有利于增进对邪教人员的了解,还能有效避免帮教关系受阻。通过观察邪教人员的情绪行为,找出其认知中的失调成分,科学推断其藏匿于潜意识中被压抑的、歪曲的经验挫折和道德判断,从而更好地调整好帮教者自身,做到有的放矢。三是有针对性发问。帮教者要善于将开放式提问和封闭式提问结合,灵活应用鼓励和重复性语句,进而为构建良好的帮教关系打下基础。

  总之,帮教者所做的一系列艰苦复杂、事无巨细的工作都是为构建良好的帮教关系做好铺垫,但构建良好帮教关系的过程绝不是零碎、孤立的,而是系统、全面的,它贯穿于整个帮教过程。只要帮教者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做到从心做起,从点滴做起,就会使现实帮教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作者系乐山师范学院教育与心理学系讲师)

  附注:   ①摘自《心理咨询与治疗》,钱铭怡,北京大学出版社   ②摘自《人本主义心理学》,车文博,浙江教育出版社